【簡介:】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飛機結構與機械系統(tǒng)實訓心得體會》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本文目錄一覽:
1、飛機的機體結構?
2、飛機結構有哪些?
3、飛機客艙的內部構造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飛機結構與機械系統(tǒng)實訓心得體會》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本文目錄一覽:
飛機的機體結構?
首先介紹飛機主區(qū)域劃分
如下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接下來介紹飛機結構的部件
飛機結構是指由多個零構件組成的裝配體,它能夠承受和傳遞一定范圍之內的外載荷,且能滿足一定強度、剛度、使用壽命和可靠性等要求。我們通常所說的飛機結構是指飛機的機體結構部分。一般認為,固定翼飛機的機體結構由機身、機翼、尾翼、發(fā)動機吊艙、起落架、操縱系統(tǒng)和其他系統(tǒng)的受力結構組成。
如下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然后是機身的組成
機身主要是用來裝載機組人員、空乘人員、乘客、貨物、設備等。機身還作為整個機體的中樞部件,將機翼、尾翼、起落架、動力裝置等組裝在一起組成完整的飛機。機身屬干薄壁結構,由一些受力構件組成受力骨架,外面再蒙以蒙皮而形成。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機身結構分為:構架式、桁梁式、硬殼式
早期木布結構的機身是構架式的。一般受力骨架是由縱向四根橋梁及直支柱、斜支柱、橫支柱等構成的空間槍架。受力骨架外面蒙上棉布或亞麻布的蒙皮。機身的總體載荷(彎矩、剪力、扭矩)均由空間檸架各構件承受拉壓來傳遞,布質蒙皮僅僅形成機身氣動外形,承受局部氣動載荷,是典型的維形件。
下圖是構架式機身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桁梁式機身
析梁式機身縱向有較強的槍梁受力件,而檸條較弱,蒙皮較薄,強而有力的檸梁成為承受彎矩的主要構件,蒙皮除了承受氣動載荷外,還要以剪切形式承受剪力和扭矩。
如下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硬殼式機身
采用框架、隔框、蒙皮形成機身的外形,而蒙皮承受主要的應力。由于硬殼式機身結構沒有縱向加強件,因而蒙皮必須足夠強,以維持機身的剛性。硬殼式機身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重量較大,機身開口較困難。
如下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網頁鏈接
飛機結構有哪些?
大多數(shù)飛機由5個主要部分組成:機翼、機身、發(fā)動機、操縱系統(tǒng)、起落裝置。
機翼:機翼的主要功用是為飛機提供升力,以支持飛機在空中飛行,也起一定的穩(wěn)定和操縱作用。在機翼上一般安裝有副翼和襟翼。操縱副翼可使飛機滾轉;放下襟翼能使機翼升力系數(shù)增大。另外,機翼上還可安裝發(fā)動機、起落架和油箱等。機翼有各種形狀,數(shù)目也有不同。在航空技術不發(fā)達的早期為了提供更大的升力,飛機以雙翼機甚至多翼機為主,但現(xiàn)代飛機一般是單翼機。
尾翼:尾翼也是機翼,但主要是用來平衡飛行姿態(tài)、對飛機進行操縱,比如起飛、降落、在空中轉彎。包括水平尾翼(平尾)和垂直尾翼(垂尾)。水平尾翼由固定的水平安定面和可轉動的升降舵組成(某些型號的民用機和軍用機整個平尾都是可動的控制面,沒有專門的升降舵)。垂直尾翼則包括固定的垂直安定面和可動的方向舵。
機身:機身的主要功用是裝載乘員、旅客、武器、貨物和各種設備;還可將飛機的其他部件如尾翼、機翼及發(fā)動機等連接成一個整體。如果將機身和機翼連接為一個整體,這種飛機叫飛翼。
發(fā)動機:有的叫引擎,用來產生拉力或推力,使飛機前進。其次還可以為飛機上的用電設備提供電力,為空調設備等用氣設備提供氣源。發(fā)動機好比人的心臟,現(xiàn)代飛機的動力裝置主要包括渦輪發(fā)動機和活塞發(fā)動機兩種。應用較廣泛的動力裝置有四種:航空活塞式發(fā)動機加螺旋槳推進器;渦輪噴射發(fā)動機;渦輪螺旋槳發(fā)動機;渦輪風扇發(fā)動機。隨著航空技術的發(fā)展,火箭發(fā)動機、沖壓發(fā)動機等,也逐漸被采用。
起落裝置:起落裝置又稱起落架,是用來支撐飛機并使它能在地面和其他水平面起落和停放。陸上飛機的起落裝置,一般由減震支柱和機輪組成,此外還有專供水上飛機起降的帶有浮筒裝置的起落架和雪地起飛用的滑橇式起落架。它是用于起飛與著陸滑跑、地面滑行和停放時支撐飛機。
操縱系統(tǒng):包括各種顯示飛機飛行姿態(tài)的儀表、用于控制飛機發(fā)動機功率、操縱飛機起飛、降落、轉彎,軍用飛機還要做各種戰(zhàn)術動作,比如最早由蘇—27戰(zhàn)斗機做的“眼鏡蛇”機動等等。由于飛機在高空、高速飛行時受到的作用力非常大,現(xiàn)代飛機通常都采用液壓、電傳操縱系統(tǒng)來協(xié)助飛行員。
現(xiàn)代飛機駕駛艙內可供駕駛員使用的飛行操縱裝置通常包括:
主操縱裝置:駕駛桿或駕駛盤和方向舵腳蹬。在某些采用電傳操縱系統(tǒng)的飛機上,駕駛桿或駕駛盤已經被簡化成位于駕駛員側方的操縱桿。
輔助操縱裝置:襟翼手柄、配平按鈕、減速板手柄。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fā)展,飛行操縱裝置的形式也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大型飛機中,傳統(tǒng)的機械式操縱系統(tǒng)已逐漸地被更為先進的電傳操縱系統(tǒng)所取代,計算機系統(tǒng)的全面使用,使得飛行操縱系統(tǒng)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駕駛員的操作已不再像是直接操縱飛機動作,而更像是給飛機下達運動指令。由于某些采用電傳操縱系統(tǒng)的飛機取消了原有的駕駛桿或駕駛盤等裝置而改為側桿操縱,駕駛艙的空間顯得比以往更加寬松,所以有些駕駛員稱此類駕駛艙為“飛行辦公室”。
飛機客艙的內部構造
飛機客艙內部結構一般分以下幾個部分:
1、客艙座椅,這個占據了客艙大部分空間;
2、客艙通道,根據客機機體寬度有單通道和雙通道;
3、行李架,在客艙兩側頂部,行李架底下還配備有一些應急設備,比如氧氣罩;
4、客艙尾部或前部(供商務艙旅客使用)配有洗手間;
5、客艙尾部有配餐設備,比如微波爐、飲料機等;
6、客艙前部靠近駕駛室部分為乘務員休息區(qū)。
《飛機起落架應用了什么機構什么特性?》答案告訴我謝謝了
為適應飛機起飛、著陸滑跑和地面滑行的需要,起落架的最下端裝有帶充氣輪胎的機輪。為了縮短著陸滑跑距離,機輪上裝有剎車或自動剎車裝置。此外還包括承力支柱、減震器(常用承力支柱作為減震器外筒)、收放機構、前輪減擺器和轉彎操縱機構等。
承力支柱將機輪和減震器連接在機體上,并將著陸和滑行中的撞擊載荷傳遞給機體。前輪減擺器用于消除高速滑行中前輪的擺振。前輪轉彎操縱機構可以增加飛機地面轉彎的靈活性。對于在雪地和冰上起落的飛機,起落架上的機輪用滑橇代替。
設計要求
起落架作為飛行器機體的一部分,當然應該滿足飛行器結構設計的一般要求,即在保證起落架結構的強度、剛度和一定壽命的前提下質量最輕;使用維護方便,易于檢查、修理和更換;還應滿足空氣動力和工藝性、經濟性等要求。
起落架處于復雜的疲勞載荷作用下,就其設計準則而言與飛行器的其他結構有所不同,按安全壽命(即疲勞壽命)原理設計,而不按損傷容限原理設計。其主要原因是起落架構件因載荷大而多采用高強或超高強材料,其臨界裂紋長度小,裂紋從可檢出到斷裂之間的擴展壽命短,而且在有些部位裂紋的檢查還比較困難。
在過去,起落架壽命一般比飛行器機體結構的壽命短很多,因此,需定期更換。但現(xiàn)在國外都要求并已實現(xiàn)了起落架與機體結構同壽,國內也已基本達到這一要求。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起落架、百度百科-起落架設計
關于《飛機結構與機械系統(tǒng)實訓心得體會》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